番外篇 43 钱程与蒙学教材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周读小说网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番外篇 43 钱程与蒙学教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番外篇 43 钱程与蒙学教材

  钱程坐在沙发上,面前堆着厚厚一摞书。那些都是混混百夫长、迷糊教士等人,按照他提出的关键词,四处搜集来的。

  这些人不太了解钱程的用意,但他们也只是搜资料工具人而已,钱程也没指望他们去理解什么。但干起活来,他们还是比较卖力的。

  尤其是混混百夫长,因为很会说话,见面就喊大哥大嫂,从白芷那儿得了不少拨款,收获也是最多的。

  钱程拿起一本儒学入门小册子,翻开开头,看了几眼。

  “那是什么啊?”黄娟问。

  “一篇叫《弟子规》的短文。”钱程回答。

  “写的怎么样?”她继续追问道。

  “这东西……哪有怎么样不怎么样的区别。”钱程不知道怎么回答她。

  “你说有多高水平,那肯定没什么水平,而且还有不少理解错的地方。”他看对方不理解,只好多说几句:“但我看书里的意思,这就是个乡村先生随手写的启蒙童谣,认真搜集下,全国找出来千八百篇都不是问题。还能要求它怎么样?”

  “现在这个流传挺广的。”张威解释道。

  “你们不是已经有启蒙书了么?”钱程指了指角落里,学校的识字教科书:“既然有启蒙书了,还流传这个干什么?”

  钱程觉得学校里发的教科书,效果更好,甚至在想着怎么模仿,能在凉州应用。这些人反而流传水平堪忧的童谣,让他有些奇怪。

  “呃……”黄娟反应过来:“有些人是希望借助这些文章,教育学童道德思想吧。”

  “蒙学只要教读写和常识就行,至于道德思想,是更高一步的东西了。”钱程说:“师从不同学派,对道德思想的理解也不同。这个是没法一概而论的。”

  “那儒家呢?应该看什么?”黄娟问。

  “《论语》。”钱程不假思索地说:“……都说儒家了,反正不能先去看《墨子》吧。论语学好了,可以从《春秋》开始。各家的注解都很完善了,相对比较好理解。”

  “直接用论语么?”

  “儒家是入门比较容易的,所以弟子才这么多。”钱程看了她一眼,认真地说:“论语都学不下来,那就基本告别学习了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“至于再之前的蒙学书,要是非要找古典些的,就去看《仓颉篇》吧。”他想了想,推荐道:“虽然我也觉得,对学童来说晦涩了点,但总比这个写得好。”

  “哎,那是什么?”黄娟看起来一无所知。

  “……”

  钱程无语间,张威快速搜索了下,给她救场。

  “《仓颉篇》是秦汉流行的蒙学识字书籍,不过最迟北宋时就失传了。现在的仓颉篇是在西北边塞遗址里,戍边士兵练字的竹简上发现的。”他解释道。

  “士兵还练字啊?”黄娟讶异道:“不是说那时候的士兵都是文盲么。”

  “绝大部分都是文盲。”钱程叹口气:“所以才要整天教。”

  “不识字不能打仗么?”黄娟看起来还是很意外。

  “能。”钱程点点头:“光着屁股也能打仗,但有条件大家都会穿盔甲。不识字的人一样可以上战场,但你想打赢的话,肯定是识字的士兵更有优势。”

  “……这样啊。”黄娟一时语塞:“我以为古代的军队,直接抓人当兵就行了,用不上这些。”

  “你从哪里看的?”钱程很是奇怪:“军令需要传达,军法需要学习,各项守则、制度,也都是识字的人学的最快。军队不是大家凑一起就行的,需要细致的管理和调度。谁敢直接抓人当兵啊,嫌输的不够快么。”

  “我印象中大部分时候都是抓人当兵的。”黄娟回想了下:“我上回好像听张威说,连近世的阿尔比昂都是这么做的。他们凭借这种军队就能打遍全世界了。”

  “思考这个,不如思考为什么连这种军队都打不过。”钱程摇摇头:“我这几天看了点书,觉得这个世界好奇怪……”

  “奇怪他们为什么表现的这么强么?”张威问。

  “不,我奇怪你们为什么这么弱。”钱程如实说。

  “……”

  “蛮夷的强弱没什么意义。蛮夷再强,只要中原还正常,就不会有祸患。”他陈述起自己的想法:“你们得关心自己。自己行不行,才是唯一重要的。”

  “确实是这样。几十年前这里的官军和扶桑兵打仗,结果士卒饭都吃不饱,武器都不能保证够用。”张威赞同道:“那讨论别人强弱有什么意思?扶桑确实是比较弱的那一类,但就能打得过他们了?”

  “他们也算列强吧。”黄娟说:“那是震旦贫苦,士兵的日子肯定不好过。”

  “不是和列强比的问题。我刚才还专门查过,秦朝的法律规定,刑徒一天吃两顿。干活的时候,早上吃半斗,晚上吃三分之一斗口粮。”张威想了想,说:“半斗大概是现在的四分之三公斤。”

  “凯申物流的嫡系军队,一天的纸面供应也是四分之三公斤,和刑徒一顿吃的差不多。实际发到手里,经常只有六两——不到两百克。你看,就是这样。”

  “哦,粮食只是一部分。”钱程提醒道:“肉和酱料比主粮还充饥,也得算进去。”“这个肯定是没有的。”张威对凯申物流的官吏看起来很有信心:“剩下的,就看秦朝官吏和他们,谁克扣的更厉害了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“我看有人说,当时士兵生活困苦,处境艰难。”张威摊摊手:“问题是,比不过列强,可以怪人家太厉害,科技太发达。连秦朝都比不过,又要怪谁?两千年下来,就这?”

  “看来是他们离得太近,影响太大了。”钱程想了想,点头说:“总是习惯性拿他们做参考,定义古代,肯定是有偏差的。”

  “这也没办法啊。”张威看起来还有些怨念,叹了口气。

  PS1:汉代《仓颉篇》里面道德说教的部分不太多,倒是有“汉兼天下,海内并厕。胡无噍类,菹醢离异。戎翟给賨,百越贡织。”这类的。所以就算全篇完整了,我估计现在也没人拿他代替《弟子规》去教。

  倒不是理解难度问题。这书不教小孩老实听话,反而教小孩去打蛮夷……

  另外《仓颉篇》里直接有“男女蕃殖”这样的句子,估计现在更接受不了。

  PS2:古代的识字率现在很难量化判断了,但清末民国时期,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普及情况有过一些调查。

  以下内容来源于EducationandpopularliteracyinCh'ingChina.原书是英文的,我选出一些条目列举出来。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书,内容很丰富。

  1.因为印刷的普及,普通书籍非常便宜。一本小册子的价格低于一碗面条,如果印刷工坊使用了女工,价格还能更便宜。

  2.不是大量印刷的时候,抄书比这种印书更便宜。因为有大量非常廉价的抄书人。

  3.作者认为民国时代的士兵属于社会底层,搜集了20~30年代,外国人对各路军队的调查数据。奉天军队的识字率是16.6%,山西军队的识字率是13%,红一方面军的识字率是60%到70%。(我没找到中央军的)

  4.30~40年代,华北的日本调查者(就是鬼子吧……)对各个村落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,每个村都有可以读写的人,最好的村庄有80%~90%的村民能写自己的名字,30%的人可以读报纸。鬼子还发现哪怕最穷的村,村里所有的男童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,被父母送去上学。

  5.太平天国就开始试图普及文字教育了。他们印刷、分发了各类操典、规章和登记表格。

  这方面的工作最早是南王冯云山在推动。他很早就重视起来,开始进行宣传。不过具体效果没有统计数据,可能冯云山死后,一些制度也渐渐废弛了。

  6.30年代前后,江苏的村民有40%拥有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。在江西乡村,有21.9%。

  在云南,陆上乡村的村民里,有31%。把地位更低的船民(原文是boatpeople,应该是这么翻译吧?)和妇女都算进去,就只有22.9%了。

  识字率和阅读能力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,合格的标准差别可以很大。这些统计用的是美国人的标准,可能要求相对低一点。

  7.1918年,美国教会对中国16个省份和满洲的教会组织进行了调查。中国各教会里,10%~100%的男教民识字,0~85%的女教民识字。有一半的教民能轻松地阅读《新约》。

  8.女性识字率比男性低很多。30年代,农村地区有2%的7岁以上女童还能上学。

  另外,1896年,夏威夷的统计发现,25%的中国女移民能识字。

  9.一些清朝人尝试让女性进学堂,用男学生的方式教学,结果一样可以学习。有些学者家庭出身的女性甚至能组织文学社团。

  做记录的英国人看起来很震惊,专门记下了这个。

  作者专门列了一章写女性识字率,但相关的数据很少,就只找到这些。当时进行调查的外国学者,看起来自己也不太关心这方面内容,并没有太多研究这个。

  10.英国的识字率上升,是靠中产阶级人数的上升和经济的改善。但在中国,靠的是越来越廉价的教育成本和流行/通俗文学。

  11.中国的精英和通俗文化的实际差距,比人们认为的更加不明显。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群体,欣赏共同的艺术作品、喜ju和歌曲。但在英国不是这样。作者意思是这也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。

  12.公益性学校只要五十亩地的支持就能维持存在,有些甚至还能更少。在那个时代,这些学校成本非常低。

  13.民国时期的识字率和学校数量,都比清朝更低,因为清末民国的教育改革对基层学校造成了很大打击。

  14.作者总结说,廉价的复制手段,广泛应用的印刷术,城乡皆有的支持初等教育的传统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
  15.他的调查结果是,清末的识字率并不比现代化之前的英国和日本低,所以识字水平并不是阻碍资本主义/工业化/近代化的原因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oudu8.com。周读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zhoud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