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相关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周读小说网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元朝相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元朝相关

  元蒙战争:

  指元朝和蒙古诸王的长期混战。(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名字了,暂时用这个吧。)

  和其他中原王朝一样,元朝其实也不能牢固控制草原。他对草原的统治,稳定程度可能都不如辽国。

  北方的蒙古人时叛时附,或者说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有人造反……真正稳住草原得清朝了。

  耀碑谷之战:

 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决裂之后,分两路进攻。西路蒙古军与先前随蒙哥入蜀的军队会和,在六盘山地区集结,兵力强盛,连续击败忠于忽必烈的藩王。忽必烈朝廷商议是否要放弃四川和关中,但谋臣廉希宪坚决反对,筹备抵抗。

  廉希宪召集巩昌元帅汪良臣,蒙古将领合丹、八春等人,在耀碑谷与阿里不哥军队决战。合丹在左翼,八春在右翼,汪良臣居中。廉希宪认为八春等人的士卒战斗力不行,要求他们配合汪良臣。

  战斗中,秦州、巩昌的士兵,下马持短兵步战,从中路出发,向右迂回冲破蒙古骑兵左翼,然后绕到敌军背后,再自后方击溃其右翼。阿里不哥军大乱溃败,几乎全军覆没。

  耀碑谷之战导致西路蒙古军基本损失殆尽。这些人是蒙哥汗当初亲率的本部主力,因此使得阿里不哥元气大伤,被迫提出和谈,以求喘息。

  昔木土脑儿之战:

  耀碑谷之战一年后,阿里不哥重新开战,经草原南下,直扑上都。忽必烈集结蒙古军队和汉军七万户,率军亲征,双方在昔木土脑儿决战。

  忽必烈军左翼史天泽部,击溃了阿里不哥的右翼。但右翼线真部没有进展,阿里不哥军依然在抵抗。双方交战到夜晚,阿里不哥退走。

  虽然没能打成歼灭战,但双方损失都很大,阿里不哥的补给能力远逊于忽必烈,横征暴敛之下后方又出了问题,最后彻底失败。

  塔剌思联盟:

  阿里不哥败亡之后,其他蒙古诸王依然在对抗元朝。

  窝阔台汗国、察合台汗国、金帐汗国的宗王,在塔剌思召开忽里台大会。各方重新确定了势力范围,并决定结盟,恢复蒙古传统,共同对抗忽必烈。

  窝阔台系的海都被推举为盟主,所以元朝方面也叫海都之乱。

  (塔剌思就是怛罗斯)

  海都一开始进攻元朝时,被元朝击败,逃了两千多里,跑到河中去了。元军一路追击到中亚,最西设置了阿力麻里行省,西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,漠北设置了和林宣慰司。

  但这个极盛疆域并不稳定,西域和漠北的蒙古诸王三天两头叛乱,元朝只能不断派兵。

  昔里吉之乱:

  驻守阿力麻里的宗王昔里吉发动叛乱,与其他蒙古王公联合,占据了西域和漠北。漠南的弘吉剌部落也起兵响应他。

  (造反的王公就不列举了,太多了,到处都反了……)

  为了应对濒临崩溃的局势,忽必烈紧急招来丞相伯颜,率领之前攻打南宋的军队北伐。伯颜推进到漠北腹地,在鄂尔浑河与蒙古叛军决战。蒙古叛军溃败,被迫转向西北。但从征宋前线调回的汉军越来越多,蒙古各部频繁被击败,叛军最后瓦解。

  伯颜所部一路打到燕然山(杭爱山),这可能是数百年来第一次有中原军队打到这地方。

  征宋军打这些蒙古人好像有点威力过剩。元军最远到达谦河(叶尼塞河上游),昔里吉在接连//战败后被迫投降,被流放到海南岛。(元朝很喜欢把犯罪宗王流放海南岛……)

  (所以我坚持认定这敏感词是kmt搞的……)

  乃颜之乱:

  曾经支持忽必烈的东道诸王也反了。

  忽必烈紧急召集五投下蒙古军和诸卫汉军亲征,不过大家都知道东道诸王战斗力不太行。忽必烈认为,只要大汗出现战场上,让大家看见,叛军就瓦解了。忽必烈有个大象驮着的巨大高轿子,十分显眼,于是乘坐它去战场,准备威慑敌军。

  然而叛军不认他,还一起向大象射箭,忽必烈只好赶紧从大象上逃走。叛军还集中攻击大象的位置,在大汗周围摆仪仗的五投下蒙古兵抵挡不住。不过侍卫亲军比较善战,把忽必烈救走了。

  叛军声势壮大起来,号称十万。但将领李庭认为其中水分太大,只要两万汉军就足够把叛军消灭了。忽必烈给他多配了些蒙古兵帮忙,果然一战击败了叛军。

  乃颜被活捉,随后被处决,东道诸王大多被废除,辖地改为辽阳行省。

  海都趁着乃颜叛乱,再次占领和林。不过元朝丢和林丢了太多回,已经麻木了,也没有造成什么影响……

  军队分布:

  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,但元朝也开始暴露问题。为了镇//压蒙古王公们的叛乱,元朝频繁向辽东、和林、别失八里等遥远地区派遣汉军,但汉军数量有限,打到现在已经疲惫不堪了。

  乃颜之乱之后,汉军要求和江南军一样,增加每年的假期,忽必烈只能答应。

  北方草原本来是蒙古王公驻守的,但这些人天天造反,朝廷对他们根本不放心。元朝可以依靠的主力汉军又不想在那儿驻扎,只能把色目卫所拉过去。

  到这一阶段的叛乱平定后,草原上的主力已经是钦察卫、阿速卫这些了。

  最后的蒙古人:

  乃颜叛乱结束之后,东北方向安定了不少,但西北的海都等人依然坚持不懈地反对元朝。

  海都屡次进攻元朝,希望夺回和林,但每次都不能长期占领。但他也给元朝带来很大//麻烦。元朝人手不足,在草原上缺乏能独当一面的人物,忽必烈74岁了还得亲自带兵去讨伐。忽必烈死后,海都继续攻打和林,最后在忽必烈的孙子、元朝第二任皇帝铁穆耳任上,才因为战败受伤,死在从和林退军的路上。

  海都是最后一个惦念着和林的汗王,他死后,各汗国都开始优先考虑本地利益,对遥远贫穷的老家日益丧失兴趣。

  不久之后,各汗国重新承认元朝为宗主,名义上结束了分裂局面。

  察合台汗国由于和元朝直接接壤,矛盾最大,此后对于领土的争夺就没有停歇过。

  网上最常见的元朝疆域图,也就是缺了半个新疆那一幅,是1330年的。实际上此前不久,元朝才刚刚击败察合台的也先不花汗,最远占领了塔剌思。当然,这地方双方打仗就没停过,也确实找不到一个稳定的边界。

  元朝最后的军队在捕鱼儿海被击败后,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逃亡途中,被也速迭儿率领瓦剌人杀死。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的后代。

  脱古思帖木儿之后,北元朝廷严重退化,不再有汉语年号和庙号,元蒙之间已经区别不大了。

  当然,该混战的时候还是一样混战。

  达达:

  元朝对于蒙古人的称呼。

  这个是官方认可的称呼,而且朝廷自己都这么叫。元朝政府公文里也直接这么写。

  岭北行省的蒙古祖地,叫“达达国土”。这个也是皇帝诏书里写的,并不是单纯的民间俗语。

  元朝宫廷议事的时候,大臣直接当着皇帝和众官员的面,管蒙古人叫达达的都有。总之在当时不是要忌讳的事。

  罗马王:

  元朝的爵位。

  元成宗时,官员脱脱、爱薛两人,同年被封为秦国公。出现这种情况,是因为他俩封的不是一个秦国。

  后来爱薛去世,元朝按xi惯追赠高一级的爵位。爱薛的爵位也被晋升,“追封拂林王,谥忠献”。所以他那个“秦国公”,对应的高一级爵位,不是“秦王”,是“拂林王”。

  脱脱的秦国公,是陕西那个秦地上的国公。爱薛的秦国公,是东罗马那个秦地上的国公。这二者并不是一个地方,所以同时封也就没什么问题了。

  吐槽:

  我看网上有人喜欢拿元朝和近现代日本比较,但这俩的差别太大了……

  我比喻一下,如果把日本类比成元朝,大概是什么样子。

  大概来说,就是这岛上有一大堆日本部落,不算多强,邻居朝鲜人都经常欺负他们。但是之后,有个号称明治可汗的部落首领励精图治,改革了日本的行政结构和军制,把各个藩国统一起来,还反杀了朝鲜人。

  之后明治可汗率领日本人西征,持续了两代人,打穿了沙俄,在冬天攻下莫斯科。

  德皇威廉二世惊呼,我就说黄祸要来你们还不信,急忙组织人抵抗。但日军击溃了欧洲联军,一路打到维也纳。

  (我知道这个很魔幻,但战斗力是一切的基础。有战斗力不一定能服众,但战斗力太弱肯定不可能服众。要是战斗力菜到连常凯申都打不下,那就基本告别合法性了……)

  明治可汗和大正可汗等人死后,日本陷入了纷争。本来该裕仁可汗继位的,但他一个哥哥觉得这样不好。

  于是这个哥哥到河北省来,拉了一堆河北人,然后在北京自称大汗了。(因为大汗这个称号用了千多年了,大家还是知道啥意思的,相反谁知道天皇是个什么东西)

  裕仁招来了很多在全世界打来打去的日军,跟河北汗决战。但河北汗手下的河北人太能打了,日军全部扑街,裕仁也被抓走了,不久之后就在北京暴毙,死因可疑。

  之后,东京改为江户宣慰司,地位和西伯利亚部落、东南亚土人一个级别,主要用来把失势官员踢过去。日本列岛官方名字叫倭奴国土,反正没人要这个地方。

  大致就是这种感觉。

  实际上我觉得“近代民族觉醒”都只是个很次要的因素,因为日本和元不是相似的问题,是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共同点。

  当然话说回来,只要对历史了解的够少,看什么都相似……

  回回:

  回鹘人在元朝时早已分裂,元朝时候的“回回”和“畏兀儿”,都是得名于回纥人,但这两个名字对应的人是不同的。

  元朝的“回回”大概得名于喀喇汗国,这是一个伊斯兰化的西部回纥人的国家,所以得到了这个称呼。喀喇汗国后来灭掉了波斯萨曼王朝,把影响力扩大到西方。而当时横行西亚的突厥人,和回纥人在语言上是近似的(他俩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),所以连带着那边所有人都被这么称呼了。

  到元朝时,回回可以泛指所有西域以西的人,包括犹太人(术忽回回),阿速人(绿眼回回)。另外像上面说的拂菻王爱薛,史书里也称为回回,可见罗马人也是回回。

  畏兀儿:

  元朝时特指高昌回鹘等东部的回纥后代,以高昌(吐鲁番)为中心。

  高昌回鹘汉化程度很深,忽必烈的谋士廉希宪就是高昌人,这会儿和中原儒生已经没区别了。回回和畏兀儿在当时不是指同一类人。因为宗教不同,这俩的仇还很大。《突厥语大辞典》里就天天咒骂高昌回鹘,《世界征服者史》里描述畏吾儿时,直言“谁都比不过他们之敌视伊斯兰”。在当时这两个名词是不重合的。

  例如元朝江西行省的公文,列举省内的人,称呼就是“达达、回回、畏兀儿人、蛮子”,这些都是单独的人群。

  蛮子:

  元朝对江南大部分地区人的称呼,蒙古语叫“囊加歹”。

  比较有意思的是,蒙古人自己似乎不把这个词当贬义词,有些人干脆用这个词当名字。比如捕鱼儿海之战,北元的指挥官之一,明朝记录叫“太尉蛮子”。名字显得很怪,因为他原名是囊加歹,蛮子是明朝意译的。

  太尉蛮子是木华黎的后代,世代掌管五投下部落,地位很高,而且他家一直是汉法派重要成员,不至于这都不懂。而且这名字也不止他一个人用。

  但在元代汉人那边,这个蛮子又确实是贬义词。史书里就有用蛮子贬称当地人的。

  总之这词的意味就很迷……有精力再研究下吧。

  汉人:

  元朝人总结说汉人有八种:契丹、高丽、女真、竹因歹、术里阔歹、竹温、竹亦歹、渤海。

  波斯《史集》记录说,契丹国在蒙古语里叫Jawqut,也叫Khanzi(汉子)。另一本波斯史书《史贯》注释了《史集》这部分,补充说这个地方叫Tchoun-Koné(中国)。波斯《中国史》则记录为khānžwajūntūy(汉子与中土)

  《史集》还记录说,Jawqut分为四种,分别是Khatai(契丹)、Jurja(女直)、Tangut(唐兀,西夏人)及Solanga(肃良合,高丽人)。

  这里头没有分出单独的汉人,因为按元朝通行的译书,蒙古语的“契丹”就对应汉语的“汉人”。政府公文书写的时候,也是写作汉人、读作契丹。就没有单独的契丹人这个词。波斯人转述的时候,也是直接按蒙古语抄的。

  (汉子在南北朝时是贬义,不过这会儿早就不是了。元杂剧和小说里经常出现汉子的称呼。

  使用蔑称语义的还是五胡那一批,而众所周知,死人是没法影响褒贬变化的)

  北庭:

  唐朝北庭都护府旧址,也叫庭州。元朝时叫别失八里。

  庭州是唐朝直辖的州,不是羁縻地区,当地人对此很自豪。元朝时,别失八里一带的畏兀儿人往往直接自称北庭人,以此和其他人区分。北庭地区文化发达,出过一些文学家和戏曲家。

  元朝在当地也设置了北庭都护府,主要负责和西北的蒙古人打仗。

  看那个时代的西域历史,总能找到各种古代名词。唐朝早已灭亡、但唐朝无处不在。

  跟脚:

  元朝界定出身高低的概念。

  元朝对人群的划分是非常粗糙的,而且不同人群有大量重合,和现代的民族根本不是一个概念。一个现代人不可能即是汉人也是畏兀儿人,还加入了蒙古族,但那会儿就可以……

  元朝政府看重的也不是民族,他看的是“跟脚”,也就是家族出身。出身比较高的,称为“大跟脚”,这种人才是元朝的上等人。

  之所以后世会有按民族分等级、或者按征服顺序分等级的说法,只是“跟脚”制度体现出来的现象。先被征服的部族里,投靠孛儿只斤家族的人,得到任用也更早,当然更容易立功,取得信任,得到提拔,成为“大跟脚”。所以,蒙古部落里的“大跟脚”家族是最多的,之后的其他人,接触越晚,机会越少。

  这样造成的结果,似乎是民族之间产生了区分,但它和后世的民族主义是两回事。

  当初成吉思汗被王汗暴揍,就剩下19个人还跟着,这19人里就有俩契丹人。如果按归类,他是汉人,但在当时,他地位肯定比绝大部分蒙古人都高。而没有跟脚的蒙古人和没有跟脚的汉人,都是王公和地主的奴仆,想要优待那是想多了。

  而且,民族里的跟脚分布也是在变的。成吉思汗的政权里,大跟脚的蒙古人是最多的,但忽必烈的政权里,什么人多就值得商榷了……到元朝后期,连色目人军头都挤进来分一杯羹,大都天天兵变,朝廷混乱不堪,当年的跟脚还有什么意义已经很难说了。

  实际上也只有高丽人在乎这个东西。元朝开始时把高丽人当汉人看,但高丽国王不断上书,说自己和元朝关系密切,有过功劳,应该把自己算成色目人。元朝政府对此不明所以,也没有明确回复。

  军户:

  蒙古和元朝征兵的方式。

  军户分为蒙古军户和汉军户。蒙古军户里,所有15到70岁的人,都得按命令随时当兵。汉军户则是四到五户人,出一个士兵,实际比例往往更低。

  元朝统治松散,掌握的汉人人口很少,都是各地层层克扣之后报上来的。灭南宋的时候,忽必烈手里只有一百五十万汉人户口的名额,一共能调出二十多万汉军。对于各地世侯、豪族来说,压力并不大。

  所以,元朝汉军比蒙古军精锐的多,也不算奇怪。

  由于战争频繁,普通蒙古军户的战争压力非常大。按规定,他们得自己准备战马、兵器乃至军粮。战争中总会有损耗,战利品却往往分不到普通人手里。时间长了,蒙古军户甚至要卖妻鬻子去换出征军费,而如果这都凑不够,那就只能逃亡,投效地主去当奴隶了……

  元朝灭南宋之后,又收编南宋士兵,设立了新附军。

  新附军比较尴尬,因为元朝发现,南宋士兵穷的连田地都没有,就靠当兵发饷生存,在这里根本没法使用北方汉人军户那套制度。

  元朝自始至终,也没有魄力和能力去重新划分江南田地,所以事情就搁置在这儿了。收编的新附军,依然只能靠朝廷发钱养着。

  援军还缴获了大量南宋军械,但质量参差不齐。元朝官员对军械进行重新统计,分为上中下三等。下等的属于堆那儿都嫌它占空的垃圾,直接销毁了;中等的发给蒙古士兵用;上等的收进武库,给新附军用。

  因为一方面他不太信任新附军,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会儿的蒙古兵就是凑数的,有个比垃圾好点的装备就够了……

  这些蒙古人得到朱元璋朱棣手下,才能恢复正常的战斗力。

  PS:我寻思要不要把书名字改成“元宇宙”算了。毕竟这个设定就是各种元到处跑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oudu8.com。周读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zhoud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